当你在Shopee扒数据时,为啥总被当机器人?
最近好些做东南亚市场的兄弟跟我吐槽,用爬虫抓Shopee商品信息时,动不动就弹出验证码或者直接封IP。有个老铁更惨,刚跑了两天的脚本突然就歇菜,查日志发现请求成功率掉到30%不到。这其实就跟你在夜市摆摊总被城管盯上一个道理——平台反爬机制觉得你的操作太规律了。
举个真实案例:某深圳的跨境电商公司,想监控印尼站点的手机配件价格。他们技术小哥用自己办公室的网络,每天定时抓取5000个商品页面。结果第三天开始,不仅数据没抓到,连正常访问店铺后台都受影响。这就是典型的IP地址暴露特征,平台把整个IP段都拉黑了。
代理IP怎么就成了救命稻草?
这时候就该祭出代理IP这个神器了。简单来说就是给你的爬虫程序不断换马甲,让平台以为每次请求都是不同用户在操作。但市面上的代理服务五花八门,选错类型照样翻车。
代理类型 | 适用场景 | 翻车概率 |
---|---|---|
数据中心IP | 短时高频请求 | ★★★ |
住宅IP | 长期数据监控 | ★ |
移动IP | 模拟真实用户 | ☆ |
像ipipgo家的东南亚住宅IP池,实测在抓Shopee马来西亚站点时,连续7天请求成功率能保持在92%以上。他们有个IP预热机制挺有意思,新IP会先模拟正常用户浏览行为,过半小时再开始爬取,这招确实能骗过不少反爬系统。
手把手教你配代理爬虫
这里拿Python的requests库举个栗子(注意把超时设置调大点,东南亚网络有时候抽风):
import requests from itertools import cycle proxy_pool = cycle([ 'http://user:pass@gateway.ipipgo.com:8000', 'http://user:pass@gateway.ipipgo.com:8001', 这里建议配10个以上入口 ]) url = 'https://shopee.co.id/api/v4/item/get' headers = {'User-Agent': 'Mozilla/5.0 (Android 10; Mobile)'} for _ in range(100): proxy = next(proxy_pool) try: resp = requests.get(url, proxies={"http": proxy}, headers=headers, timeout=15) 记得随机加sleep,0.5-3秒比较安全 except: 自动把失效代理扔进冷却池 ipipgo.report_failure(proxy)
重点说三个容易栽跟头的地方:
- 请求头里的设备指纹别用默认的Python UA,去抓个真实手机型号填上
- 切换IP不要太勤快,一个IP最少撑完5-10次请求
- 遇到验证码别硬刚,换个州份的IP重试(比如从雅加达切到泗水)
为啥老司机都推荐ipipgo?
当初我们团队测试过7家代理服务商,最后锁定ipipgo主要是这三个原因:
- 他们家在菲律宾有自建机房,东南亚延迟能压到150ms内
- 支持按ASN号定制IP段,这对需要抓特定卖家数据的情况很管用
- 凌晨3点找客服居然秒回,技术支持确实到位
特别是做泰国市场时,发现ipipgo的曼谷节点能绕过Shopee的区域限流策略。有次抓取母婴类目数据,用普通代理只能拿到基础信息,切到他们的黄金IP池后,连隐藏的促销库存都扒出来了。
QA时间:你可能遇到的坑
Q:用代理IP还要做速率限制吗?
A:必须做!就算IP再多,请求频率太高照样触发风控。建议参考这个公式:并发数 = IP总数 ÷ 2
Q:住宅IP比数据中心IP贵三倍值不值?
A:要看业务场景。如果是抢购监控或者价格追踪,建议混用。普通商品信息抓取,用数据中心IP配合好的轮换策略也行。
Q:遇到Cloudflare防护怎么办?
A:这时候上ipipgo的真人认证IP,他们的解决方案会先过一遍人机验证,再保持会话状态持续爬取。
最后提醒各位兄弟,数据抓取要讲究可持续发展。别为图快把人家服务器搞崩了,到时候谁都玩不成。合理使用代理IP,做好请求间隔控制,才能细水长流地获取数据金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