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把手教你用XPath的contains函数找网页元素
搞数据采集的兄弟都懂,XPath表达式就像探照灯,能准确定位网页里的元素。不过很多新手总在动态文本上栽跟头——比如商品价格显示”¥199.00″和”¥199″这种格式差异,这时候就得搬出contains()这个神器了。
代理IP为啥要和XPath搭配用?
举个栗子,你写了个完美XPath表达式://div[contains(@class,’price’)],结果连续访问某网站十几次后突然失效了。这很可能不是你的代码问题,而是目标网站封了你的本机IP!这时候就需要像ipipgo这样的专业代理服务,自动切换住宅IP,让采集任务不断线。
场景 | 解决方案 |
---|---|
单IP高频访问 | ipipgo动态轮换IP池 |
需要定位动态class | contains(class,’固定字段’) |
反爬机制触发 | 代理IP+请求头伪装 |
contains函数实战技巧
记住这三个常用组合拳:
- //标签[contains(text(),”关键字”)] → 找包含特定文字的标签
- //[contains(@属性,’固定部分’)] → 匹配属性值动态变化的元素
- contains+starts-with组合 → 处理带随机后缀的class名
比方说要抓取某电商平台的商品评价,发现每个评价块的div都有个随机生成的ID,但都包含”review-“这个前缀,这时候就可以写:
//div[contains(@id,'review-')]/p
ipipgo代理服务实战配置
在Python的requests库中配置代理(记得把示例里的账号密码换成自己在ipipgo后台获取的凭证):
proxies = { 'http': 'http://用户名:密码@gateway.ipipgo.com:端口', 'https': 'http://用户名:密码@gateway.ipipgo.com:端口' } response = requests.get(url, proxies=proxies, timeout=10)
这里有个避坑指南:很多兄弟在免费代理上浪费大量时间调试,结果采集效率反而降低。ipipgo的独享IP池支持自动鉴权,实测在连续12小时采集任务中,IP可用率保持在98%以上。
常见问题QA
Q:XPath写对了但抓不到数据咋整?
A:先检查是否触发反爬,用ipipgo切换IP后重试。同时建议在XPath里加contains(@class,’xxx’)做二次过滤
Q:代理IP需要频繁更换吗?
A:看目标网站的风控强度。建议在ipipgo后台设置「智能切换」模式,系统会自动根据响应状态切换IP
Q:如何测试代理是否生效?
A:可以先访问http://httpbin.org/ip查看当前出口IP,对比ipipgo控制台显示的分配IP是否一致
升级玩法:智能容错机制
在代码里加个双重保险:当contains定位失败时,自动尝试用其他属性定位,同时通过ipipgo的API实时更换IP。这里给个伪代码逻辑:
try: element = find(//div[contains(@id,'content')]) except: element = find(//div[contains(@class,'main-text')]) ipipgo.rotate_ip() 调用换IP接口
最后安利下,用ipipgo的兄弟们记得在后台开启「XPath模式」专属优化线路,这个功能是专门为需要精准定位元素的场景设计的,能自动绕过常见的反爬策略。新用户注册领3G流量试用,足够跑通整个采集流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