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Path的contains()到底怎么玩?
搞数据采集的兄弟应该都懂,网页元素定位就像大海捞针。这时候XPath的contains()函数就是你的磁铁,特别是当元素特征不明显的时候。举个栗子,找页面里所有带”价格”二字的div标签,直接写成//div[contains(text(),'价格')]
,比用完整文本匹配灵活多了。
//[contains(@class,'btn_submit')] //找包含提交按钮样式的元素
//a[contains(@href,'product_detail')] //抓商品详情页链接
代理IP和XPath怎么双剑合璧?
很多网站防爬机制贼精,同一个IP频繁访问直接给你拉黑。这时候就要ipipgo的动态住宅代理出场了,他们的IP池每天更新8000+节点。比如说你要采集某电商网站的价格数据:
import requests
from lxml import etree
proxies = {
'http': 'http://user:pass@gateway.ipipgo.com:9021'
}
resp = requests.get('https://xxx.com', proxies=proxies)
html = etree.HTML(resp.text)
prices = html.xpath('//span[contains(@class,"price")]')
实战避坑指南
遇到过这样的坑:某网站把价格藏在data-price属性里,表面文本显示”¥??”。这时候单纯用text()定位就扑街了,得这样写:
//div[@id='goods']/@data-price //直接提取属性值
搭配ipipgo的智能轮换策略,设置每5分钟自动换IP,采集成功率直接从50%飙到95%。他们后台还能看到每个IP的使用状态,这点确实省心。
你肯定想问这些
Q:contains()区分大小写吗?
A:分!要找”PRICE”就得写’PRICE’,建议先用translate()函数统一转小写
Q:动态加载的内容怎么破?
A:先用ipipgo的高匿代理绕过反爬,再配合Selenium之类的工具,等元素加载完再抓
Q:ipipgo的存活时间够用吗?
A:实测他们单个IP能用10-30分钟,做常规采集完全够。要是长期任务,建议开API自动提取新IP
为什么选ipipgo?
对比过几家代理服务商,ipipgo有三个硬核优势:
功能 | 普通代理 | ipipgo |
---|---|---|
IP类型 | 机房IP为主 | 真实住宅IP |
并发数 | 50线程 | 无限制 |
地理位置 | 固定城市 | 按需选择基站位置 |
上周帮客户做比价采集,用他们家上海本地IP访问目标网站,居然比普通代理快3倍。后来才知道他们和三大运营商有直连通道,这波属实专业。
终极组合拳
最后分享个私藏配置方案:
- 在ipipgo控制台创建会话持久型代理
- XPath写成
//[contains(@id,'result_')]
匹配动态ID - 设置失败重试3次+自动切换IP
这套组合拳实测日均采集10万条数据不带卡壳的。特别是做跨境电商的朋友,用他们家的海外原生IP配合XPath定位,抓竞品数据那叫一个稳。